close

一向認為身體狀況還可以的我

在這陣子健康卻老亮紅燈





月初才來一個腸胃炎加感冒

除了上吐下泄外就沒其他症狀了

但這也要了我半條命





昨天的考試加地震又逢生理期又感冒,真的很慘,急忙將孩子送回娘家又得趕七點考試,回到家飯還沒吃換了衣服又趕著出門,我也弄不清楚肚子痛的原因是因為餓還是因為生理痛還是腸躁還是感冒引起!~唉好累哦~







查了奇摩知識,才知道..







腸躁症是一種長期性的且反覆發生的狀況,病人可能有許多的不舒服,例如腹部不舒服,腹脹,腹痛,或者排便不正常。輕微的病情只是造成生活的一點不方便;嚴重的病人則覺得無法承受這些徵狀。





如果你有腸躁症,你的消化道如胃、小腸、或大腸,構造是正常的,但是功能運作不正常。腸躁症相當常見,大約影響百分之十的成人。腸躁症也屬於慢性病,卻不像其它慢性病縮減病人的壽命。





腸躁症不是因發炎或感染造成。腸躁症不屬於大腸發炎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腸炎)。腸躁症不會引起癌症,也不會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和許多嚴重的消化道疾病無關。





腸躁症的病人可能在任何時間發生一個或多個徵狀,不同的時間發生的徵狀也不完全相同。徵狀嚴重程度不一,變化很大;但是在遭遇壓力時,例如旅遊、交際應詶活動、改變平日規律的生活方式、暴飲暴食、月經期間,徵狀特別嚴重。





常見的徵狀如下:

腹瀉:發生的非常緊急,在飲食後更嚴重。

便秘:會造成病人很不舒服,病人覺得費很大的力氣,仍然解不乾淨。

有時腹瀉,有時便秘。 腹部常脹氣。 腹痛或絞痛,但是在排便或放屁之後獲得緩解。 噁心、胸痛、消化不佳等胃病徵狀。





這些徵狀大部份起因於腸子的痙攣和比較敏感。通常腸壁的肌肉溫和規律地收縮和放鬆,將食物沿胃、小腸、大腸和肛門的順序逐漸地移動。腸躁症病人的腸壁肌肉則失去規律性地收縮和放鬆,產生痙攣的情形,也就是腸壁肌肉收縮太強太久。發生痙攣的位置和範圍又不固定,當食物因腸內痙攣而移動太快或太慢時,便產生了不同的徵狀。可能造成腹部疼痛、糞便上帶有黏液、腹瀉、或便秘。另外,腸躁症病人腸壁內的神經纖維末梢比較敏感,一些平常不會引起感覺或疼痛的腸氣或物體,卻造成腸躁症病人腹脹、疼痛或強烈的排便感。





腸躁症的原因目前沒有完整的答案。腸子肌肉不正常的痙攣和比較敏感是大部份徵狀的原因,但是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腸子肌肉會不正常的痙攣和比較敏感。





腸躁症絕對不會引起直腸出血,如果有直腸出血的徵狀,則必須仔細檢查,是否有其它疾病。





沒有一項特殊的檢查能夠決定,你是不是罹患腸躁症。換句話說,診斷腸躁症必須根據徵狀,並排除其它所有可能引起相似徵狀的疾病之後,例如感染,發炎,潰瘍,憩室,和癌症,才能確立腸躁症的診斷。所以,先瞭解詳細的徵狀和病史,在初步的身體理學檢查之後,還要安排許多診斷檢查,像是血液化驗、糞便化驗、X光攝影、和內視鏡篩檢等等。當檢查結果皆正常,並無構造上的任何異常時,才能診斷為腸躁症。





因為腸躁症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治療目標以減輕徵狀,恢復正常活動,和提高生活品質為主。首先,要瞭解自己在什麼情形下、做什麼活動時、或吃什麼東西以後,徵狀比較嚴重。再根據以下的建議,幫助你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減輕和控制徵狀,不必長期依賴藥物的短暫效果。當然你不能期望立刻獲得完全的改善,因為改善的效果是逐漸增加的,可能需要六個月或更久的時間,才能得到明顯的改善。所以長期治療腸躁症,耐心和恆心非常重要。





1.增加身體的活動力。

運動可以改進身體健康,也有利於減輕腸躁症。運動幫助降低無形的壓力,並刺激腸道進行規律性的收縮與放鬆。運動不代表要非常激烈的運動,或是運動很長的時間。相反地,剛開始運動時,請儘量選擇輕鬆的活動,每次活動的時間也短一點,才容易做得到;持之以恆,就能達到目標。





2.改善飲食。

增進腸道的功能和身體的健康就靠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進食時間、增加高纖維含量的食物、和喝足夠的水份。每天在大約相同的時間進食,讓腸子能規律的發揮功能。避免錯過進食時間或者吃得過量。你會發現少量、多餐、定時,比一天吃三大餐更適合減輕腸躁症的徵狀。增加食物中的纖維量則可以改善腹瀉或便秘的徵狀,不過請逐漸增加纖維含量,因為一下子增加太多的纖維質,也同時增加大量的腸氣,會讓腹脹感惡化。有充足的水份,腸中的纖維質才能發揮作用吸收水份,形成柔軟易排的正常糞便。至於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則應該避免。另外,每個人對各種食物的反應還是有差別,所以在改善飲食時,請多嘗試各種食物,以發掘比較適合你的食物種類。





3.減少壓力並調整面對壓力的態度。

擔心、焦慮、和很多的心理壓力都能引起消化道問題,例如胃痛或腹瀉。有腸躁症的人這種現象更頻繁更嚴重,而發生的疼痛與排便異常,對病人來說是另一種壓力。如此的惡性循環只會增加腸躁症的嚴重性,影響到日常的活動,降低生活品質。所以,必須減少壓力來源,如高度壓力的工作,並調整心態,才可以打斷惡性循環,減輕腸躁症的徵狀。





4.藥物。

當你在調整生活習性時,腸躁症的改善是漸進緩慢地,徵狀並不會立刻消失,這時就需要用藥物減輕徵狀,協助度過這段調整期。例如:抗痙攣藥物能放鬆腸道的肌肉和解除痙攣。抗憂鬱劑降低神經的敏感度。止瀉藥減緩食物在腸中移動的速度。消除脹氣和消化不良的藥物能減輕你的不舒服。纖維質補充品可以幫助排便,減緩水瀉。至於止痛藥則必須謹慎使用;因為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雖然能減輕你的疼痛,但也同時刺激你的消化器官;鴉片類止痛藥則容易產生依賴性、干擾消化器官功能、並讓你對疼痛更敏感。





5.最後還有一些小建議,也許可以幫助你減輕徵狀。

泡個溫水澡或是在腹部上放個溫水袋,以減輕疼痛。

減少或者停止使用煙、酒、和咖啡因,因為這些物質會刺激消化器官。

穿著舒適寬鬆的服裝。





壓力大 職業婦女罹患便秘性腸躁症是男性兩倍,長期便秘、腹脹的民眾,如果壓力一來,症狀就會變得更嚴重,可能已罹患「便秘性腸躁症」;馬偕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朱正心表示,由於承受較多的社會壓力,女性上班族罹患﹁便秘性腸躁症﹂約為男性的兩倍。





朱正心指出,根據國內一家藥廠的抽樣調查,台灣約有六十萬名女性罹患這種疾病,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患者不可掉以輕心,需要接受專業醫療。





他表示,「便秘性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腸胃道疾病,可能成因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感受和訊息傳遞的腦腸神經迴路失常,病患的常見症狀包括便秘、肚疼及肚漲,且壓力一來,病情會變得更嚴重。





他說,自我要求高、情緒緊張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女性上班族由於受到較多的社會壓力,罹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





便秘性腸躁症患者不但常在工作時腸胃翻攪不適,影響工作表現,活動力也會嚴重受限,嚴重時甚至需要在家休息,幾無生活品質可言。





朱正心說,「便秘性腸躁症」易和其他腸胃道疾病混淆,醫師下診斷前,需先進行糞便潛血、血液、大腸攝影、胃鏡及生化檢驗,才能確認病患是否罹患這種疾病。





朱正心強調,「便秘性腸躁症」不會致命,但會帶來諸多不便,患者不可掉以輕心,除了透過醫師尋求藥物協助,還應調整作息、找出發洩壓力的管道,並改變飲食習慣,避免菸、酒和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及攝取蔬菜纖維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iza0130 的頭像
    bliza0130

    我愛布莉莎

    bliza0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