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週看了一部電影,突然感覺應該好好珍惜身邊的人,而且應該記取歷史的教訓!
出了一次國回來,對於導遊曾經提過的歷史,不知怎麼搞的,就是會莫名其妙的想去找出當時的一些記錄來看,或許這是另類的一種教育吧!


先來介紹這部感人的電影



其他片名: The Children of Huang Shi
導  演: 羅傑史波提斯伍德(Roger Spottiswoode)
製  片: 亞瑟科恩(Arthur Cohn)
Wieland Schulz-Keil
Peter Loehr
Jonathan Shteinman
Martin Hagemann
編  劇: Jane Hawksley
James MacManus
演  員: 強納森萊斯梅爾(Jonathan Rhys Meyers)
蕾達哈米契爾(Radha Mitchell)
周潤發(Yun-Fat Chow)
楊紫瓊(Michelle Yeoh)
發行公司: 海樂、優士聯合發行
電影分級:
電影類型: 劇情
上映日期: 2008/4/3




故事簡介
 《黃石任務》是由中國、澳洲、德國聯合拍攝的一部抗戰期間的影片。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30年代的中國,以年輕的英國記者喬治霍格的角度切入,講述他幫助一名護士麗帶領多名性格迥異的孤兒從戰火紛爭的區域逃離出來,沿著絲綢之路向邊疆地帶逃難的故事。周潤發在片中扮演一名中國遊擊隊長。



故事大綱
 影片講述在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來自英國擔任美聯社記者的喬治霍格(強納森萊斯梅爾 飾)冒險進入南京城,親眼目睹了日軍大屠殺中國無辜百姓的殘忍場面,他在震驚中飛快地按下快門,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切,深入戰場進行報導,準備向全世界揭露戰爭的真相,卻不幸被日軍俘虜。後來遊擊隊長陳漢生(周潤發 飾)解救了他,霍格在療傷期間被護士麗(蕾達哈米契爾飾)安排到黃石的孤兒院,那裡有日軍屠殺過後倖存下來的多名性格迥異的孤兒。語言不通的喬治肩負起照顧這些孩子的責任,在黑白兩道通吃的女商人(楊紫瓊飾 演)幫助下,霍格和孩子們建立起一個新家園。就在此時,戰爭一步步逼近,為了躲避日本人的屠殺和國民黨的徵兵,霍格和陳漢生等人義無反顧帶領這些孤兒沿著中國的古絲綢之路跋涉千里躲避戰火,他們歷盡艱險,翻越雪山,終於來到沙漠的邊緣,當孩子們生命得到保障時,卻發生令人遺憾的事……




關於電影
 《黃石任務》的導演羅傑史波提斯伍德最初是被喬治霍格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生所打動,幾經周折把這個人物搬上了銀幕。本片製片人亞瑟科恩以曾經七次問鼎奧斯卡小金人的驕人戰績,而導演期望表達:“在南京大屠殺70周年之際,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去紀念。但是對於《黃石任務》,只有兩層意思特別需要表達。第一個,就是要牢記歷史,否則我們將再次面臨悲劇;第二個就是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過去,學會如何同我們的鄰邦相處,特別是他們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曾經犯下過駭人的罪行。”

 從影片內容來看,南京大屠殺並不是影片《黃石任務》講述的重點,在沒有人道的侵略戰爭中,踐踏生命的同時,也見證了人性的光芒。無數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在二戰時向中國伸出援手,儘管這段涉及南京大屠殺的戲份在整部《黃石任務》中只占三分之一的篇幅,但劇組還是花費數百萬元重造了戰火中的南京,希望真實再現當年日本兵屠殺百姓的悲慘場面。而這一幕,也是電影中最悲壯的一幕:日本兵架起重型機槍,瘋狂射殺廣場上聚集著的200多名手無寸鐵的無辜民眾,人們的尖叫和機槍的肆虐聲交織在一起……導演羅傑形容說:“這是一個非常困難和使人痛苦的拍攝過程。現場每個人都神色肅穆,仿佛被一種龐大的力量所籠罩。面對死亡的恐懼和侵略者的仇恨,全部通過演員們逼真的表演呈現出來。"





 為了力求恢復1937年時南京城的舊貌,導演在開拍前就多次到南京實地考察,但由於當年倖存下來的老建築都已經被列為古蹟保護起來,幾乎無法進行拍攝。因此美術道具組花了好幾個月時間,蒐集舊影片和歷史照片,還專門拜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館長,最後才建造設計出被日本人炸毀的南京城場景。


拍戲起源
 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首次坦言,他很早就希望在影片中展現這段歷史:“1995年,我在製作《Hiroshima》時,看到一些由參與過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兵拍攝的膠片資料,才知道世界上曾經發生過這樣殘忍的悲劇。我的內心受到強烈的衝擊,這些事情是大多數西方人不知道的。”
 斯波蒂伍德形容說:“這是一個非常困難和使人痛苦的拍攝過程。現場每個人都神色肅穆,仿佛被一種龐大的力量所籠罩。面對死亡的恐懼和侵略者的仇恨,全部通過演員們逼真的表演呈現出來。”



 導演斯波蒂伍德在三年前第一次打電話給周潤發,詢問他是否能演出該片時,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誰知道後來卻等了三年,周潤發只用兩個字形容:值了!一個外國人不顧個人安危來支持中國人民,讓他覺得非常感人。闖蕩好萊塢多年,奧斯卡對他來說得不得獎不重要,倒是與楊紫瓊再次合作,讓他覺得很開心。周潤發回憶拍攝《黃石任務》的經過,他說拍戲是時挺好玩的,先後轉戰敦煌、蘭州、上海、浙江等地取景,有在甘肅下雪的地方拍,更在遙遠氣候乾燥的敦煌拍,而影片拍攝的同時蘭州當地的氣溫已在零下十度左右,在這樣的拍攝環境下,劇組工作人員各個都是包裹的密不通風,卻還是不斷發抖,當日扮演“國軍”的武警演員的主要戲分是坐卡車及跑步進入火車站,然後上車。這個鏡頭從上午10時開始一直拍到晚上6時導演才滿意,由於天氣實在太寒冷了,最後演員全部唱起了歌,以驅寒意,拍攝的過程辛苦可想而知,而周潤發卻不以為意,在片場,他總是準時到場上戲,拍攝時甚至會幫忙工作人員推拉戲中道具,或是充當現場翻譯,幫忙導演與中國演員溝通,還會貼心地請全劇組人員吃宵夜。

 此外,導演相中了年輕的強納森,因為強納森的年齡和氣質以及身材十分接近劇中主角喬治霍格。而強納森在最初閱讀劇本時就被這個角色的命運打動,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更是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與情操,他曾說表演的過程就是把角色的內在衝突轉變為自我的內心衝突。強納森為觀眾塑造了一個英俊勇敢的英雄,而另一方面,霍格的犧牲與救贖精神也被強納森繼承了下來,小孩象徵著人類的希望,在深深地體會到孩子們的力量並用全部的熱情去包容與拯救他們之後。在戲外,強納森更在愛爾蘭接任希望基金「形象大使」,該基金會旨在救助印度加爾各答的窮困兒童,他覺得很榮幸可以因為自己的關係而推廣希望基金會的慈善事業,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孩童。





 楊紫瓊很開心繼《007明日帝國》後,再次與導演合作,她在《黃石任務》中飾演因戰火失去了丈夫的富家太太,為了生計,經營著各種民用軍用的稀缺物資。楊紫瓊說:“王太太讓觀眾看到當時戰爭年代面臨生死存亡時刻,一個失去了丈夫的女人與自己命運抗爭,怎樣靠著自己的努力生存下來,並以智慧和勇氣幫助更多的人。王太太最終成為一個黑白兩道通吃的“黑寡婦”,是戰時一個少見又經典的中國女性。




喬治•何克1915年生於英國哈本登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幼時曾在瑞士上學。1937年從牛津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其後離開英國作環球旅行。在隨姑姑前往日本時,他發現平民百姓對政府的宣傳深信不疑,認為日本軍隊是在幫助中國。他於1938年初抵上海,親眼目睹了日寇燒殺搶掠,震驚於他們蹂躪中國百姓的野蠻暴行。何克十分同情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毅然決定留下,將戰爭實情告訴全世界,他揮別姑姑說:“我不能丟下這些人們”。從此年僅23歲的何克再也沒有離開中國。

何克決定在中國實地瞭解中國人民所面臨的問題。於是他一面擔任美國合眾國際社自由撰稿的工作,一面開始學習中文。他來到中國的漢口,當時史沐特萊知道,路易•艾黎正為“工合”事業奔波 (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是由愛德格•斯諾和路易•艾黎發起的,得到了宋慶齡的支持,從事安排難民、生產軍需和民用品、籌集資金轉送延安等活動。),需要人手,便推薦了何克。幾個月後,何克從北京路過宋家莊患了傷寒,他得到新西蘭教會派來的護士凱薩琳•霍爾的照料。

何克病癒後在八路軍待了一段時間,然後南下到寶雞“工合”辦事處 ,被任命為視察員並將所見所聞向國外進行報導。何克先後擔任“工合”的秘書兼視察員。到1941年“工合”已發展到3000多個,成為抗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之後“工合”在陝西創辦一所培黎工藝學校,由何克擔任校長,為協會的企業培養技術人才。

何克所到之處,看到人們雖然生活艱難,缺衣少食,但無一不投入抗戰,這種精神使他肅然起敬,他對中國人開始欽佩起來。1945年他著的《我看到了新中國》一書在美國和英國出版了。 在此期間,他還陸續向國外發表了許多抗日見聞以支持中國抗日戰爭。

在水深火熱的抗日戰爭年代,何克深入百姓的疾苦當中,和中國人民結下了永久的親情。何克在山西太行八路軍根據地採訪時,認識了一位姓聶的共產黨員,遼寧人,有四個兒子。由於孩子的母親病重,無奈只好把孩子送到孤兒院,何克和艾黎不僅親自把她送往醫院迸行救治,還把孩子們從孤兒院帶回家。何克給孩子們洗澡,買了新衣服給孩子們換上。不久孩子的母親病逝,艾黎帶著孩子回到雙石鋪,長期和何克住在一起。那時聶家四兄弟的年齡是3至12歲,就這樣三種不同國籍的人在中國那戰火紛飛的年代裏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大家庭。大陸解放後,老大聶廣淳寫了一本回憶錄《我們四兄弟的兩位元異國父親》,記錄了那刻骨銘心的博大的父愛。

後來“工合”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惡化,於是,雙石鋪培黎學校決定遷移,1944年何克帶著很多孩子經過漫漫征途,將學校遷移到甘肅山丹。在這裡60個孩子幾乎全靠吃饅頭、小米粥和土豆維生,這個地方原本不種菜,但他們自己種了些菜,足以過冬了。何克認為在這個提倡“手腦並用”、重視理論聯繫實際的時代,學生的勞動觀點和文化理論學習同等重要。學校不久有了毛紡廠、棉織廠、機械廠、電器組、汽車運輸組、陶瓷組、化工組、造紙組、印刷組、玻璃組、採煤組、實驗農場。何克給母親信中說:“把自己的一生能和這些孩子聯繫在一起是很有意義的事。”

1945年7月22日喬治•何克由於在建設校園中不幸患破傷風去世,享年30歲。他臨終前要艾黎拿筆和紙來,寫下了“把我的一切獻給培黎學校”一行字。孩子們把書寫有他們自己姓名的校旗放入棺木,喬治•何克的這“大家子人”圍著墳墓唱起了校歌,行三鞠躬禮與他告別。艾黎和同學把何克埋在了南門外的一小塊空地旁,希望何克每天能聽到他們的歡聲笑語。他們把這一天定為了一個節日,每到祭日,學生們便帶著好吃的飯菜坐在何克的墓前給他唱歌。這樣的紀念日活動一直到1953年艾黎定居北京。

路易•艾黎為紀念何克曾著書《從牛津到山丹—喬治•何克的故事》,書中寫道:“在中國幾乎沒有宣傳過喬治•何克。他一生的經歷確實是豐富和有意義的。我想將此書譯成中文出版將能鼓舞眾多人,並能加強真正的國際主義事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iza0130 的頭像
    bliza0130

    我愛布莉莎

    bliza0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